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真情化解千千结
——记市法院调解能手、民四庭副庭长许家才
作者:王龙江 罗晓敏  发布时间:2008-12-07 11:19:52 打印 字号: | |

    在市法院,作为法官的许家才可谓大器晚成。2005年11月被任命为助理审判员时已经42岁,且在法院已经工作八年,此前还有十七年的教师经历。2006年开始在民四庭主审案件,不久他就以善于调解纠纷让人刮目相看,当年结案51件,调解撤诉22件,调撤率43.14%,扭转了民事二审案件调解撤诉比率长期徘徊不前的局面。2007年上半年他更是一鸣惊人,结案17件,100%调解撤诉。担任主审法官3年,他共审结劳动争议、相邻关系、婚姻家庭等案件233件,调解撤诉158件,调解撤诉率达67.8%,成为当之无愧的“调解能手”。

用真情化解矛盾

    2008年6月30日,铁路系统某企业十余名退休老职工顶着酷暑,将一尊“功到自然成”的精美工艺品送到市法院,以表达对许家才等法官秉公执法、一心为民的感激之情。 上世纪80年代末,铁路系统某企业的职工王某等人陆续到了退休年龄,但厂方未给他们办理退休手续,导致200多名老人不能享受养老金调整待遇。王某等人多次到上级主管部门要求解决,甚至到铁道部上访。后王某等5人提起诉讼。企业不服一审判决,案子上诉到中院,许家才是主审法官之一,看着一群白发苍苍的老人,多年主张权利无果,他的心里很不是滋味。涉案的虽只有5人,但200多类似情况的老人都在期待着案件的结果。为了了却他们有生之年的心愿,许家才和合议庭的其他法官一起潜心阅卷,学习政策规定,分析案情,一次又一次地深入企业及铁路主管机构、劳动保障部门走访调查,从情、理、法三者结合的角度慎重拟定调解方案,先后二十余次组织企业代表和职工坐在一起,讲法析理,消除分歧,并邀请铁路主管部门参与协调,企业最终被法官们的真情感化,同意给予252名退休职工一次性补偿,群体性涉诉信访多年的案件就此了结。

     许家才深深懂得法官手中的审判权是人民赋予的,不是法官的私有权利,如果心中没有老百姓,那就不配当人民法官。他就是这样视群众为亲人,设身处地地为群众着想,从公平正义出发,尽最大可能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努力做到案结事了。

 用真心调处纠纷

    许家才主审的是民事二审案件,案件标的不大,纠葛不少,特别是经过一审,胜诉的不让,败诉的不服,不少案件当事人争的甚至不是经济利益的多少,而是要讨个“说法”,调解工作是难上加难。

    2003年单某在某部队干休所房顶清理旧标语时被高压电击伤,因损害赔偿供电公司和干休所都成了被告,两个单位之间关系也闹僵了。2006年案件上诉由许家才主审,供电公司明确表示不调解。但许家才就是不放弃,因为他知道要是简单判决结案,两单位之间的僵局就可能会继续。当了解到干休所新上任领导想缓和矛盾时,他抓住机遇分别与两单位负责人真诚交流,在说服供电公司领导理解法院对触电责任认定的同时,也争取到了供电公司对干休所的理解;有了调解的可能后,他及时安排两单位负责人直接沟通,促成双方达成调解共识,案子结了,两单位之间的隔阂也消除了。

    八年审判辅助工作的历练,许家才深知,赢得当事人的信任是促成调解的有效手段,他用真诚演绎法官的亲和力。

    2007年宁夏青铜峡市王某夫妇的女儿因交通事故在蚌埠身亡,与河南商丘某保险公司就损害赔偿打起官司,一审判决后,王某夫妇不服上诉到中院。双方当事人都不在本地,都担心法院偏袒一方。“我是农民的儿子”,许家才用最朴实的语言表现法官的真诚,打消了他们的顾虑。为让当事人减轻诉讼成本,他不厌其烦一次次分别与双方电话沟通,达成调解协议后,又为17万余元的赔偿款亲自一趟趟楼上楼下办好手续汇给权利人,赢得了外地当事人的称赞。

    许家才的抽屉里,放着一本厚厚的办案日志,每一起案件的案号、当事人、案由、案件进展情况、审理结果皆一目了然。在许家才看来做调解工作的法官不是“和事老”,一定要吃透案情,找到调解的法律依据,只有依法调解,当事人才会心悦诚服。

    2006年他主审的4件老龄离婚案,当事人年龄均超过70岁,身体状况也不好,每一案件的双方当事人均为再婚,家庭关系比较复杂,对立情绪严重,矛盾比较尖锐,且各方当事人的亲生儿女公开干预,致使调解工作步履维艰。他一条条的找到法律上的规定,耐心向老人和子女作解释,是深厚的法律功底让他们信服法官的调解方案,最终该4起案件当事人均在互让互谅的基础上,自愿达成了调解协议,并且均主动履行义务。

    近几年,许家才获得了 “优秀共产党员”、“优秀人民公务员”、“优秀法官”、“办案能手”、“全市法院民事调解先进个人”等一连串荣誉。今年8月市法院中层领导职位竞争上岗中他脱颖而出,被市人大常委会任命为市法院审判员、民四庭副庭长。

    许家才为人处事从不张扬,但为民司法、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志向依然远大,信心依然十足……

来源:载2008年11月28日《蚌埠日报》A3版
责任编辑:李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