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避雨石
有着“天下第一石”美誉的灵璧石,集质、声、形、色诸美于一身,在源远流长的中国石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形是灵璧石最重要的审美要素之一。以形为支点,灵璧石大体可分为具象石、抽象石、意象石、画面石、特异石等数种,而尤以具象石居多,特别以狮、虎、马、龙、凤、鸡、麒麟、树松等动植物、瑞兽类居多,这是赏石者普遍接受的审美情趣。与具象石差异最大的是抽象石,其线条比起具象石更加简洁、明了,体现了无限的空间和力度。它可因观赏者的年龄、学识、修养、素质的不同而产生出不同的感悟。而介于具象石与抽象石之间则是意象石,其特点是有点象、部分象或总体感觉象,即“似象非象”,再加上观赏者的想象力,意象石便有了更广阔的审美空间。具象石的支点在于形,受众性广,能为大家普遍接受;抽象石的支点在于悟,曲高和寡,借助于学识修养的支撑方能感悟其中之美;意象石的支点在于意,雅俗共赏,以形达意,借意抒美,不同的受众均能在不同的层面领略其中之美,避雨石便是意象石中的典型代表。
避雨石,顾名思义是能够挡风避雨的奇石,通常顶部宽大突伸,如檐如盖,具有遮挡功能,下部向内凹进,向外开放,能容纳人和物。作为观赏的避雨石属于山形石,它取法于自然,是自然山形石的浓缩。按避雨石对外开放度的大小,通常又可分为崖形、窟形、伞形、巢形等。作为避雨石的“象”,是指它的自然山形之特征,或磅礴雄伟、或广袤沉稳、或幽静灵秀、或奇诡怪异,而“避雨”之处恰是山的组成部分,是依附于山而存在的。作为避雨石的“意”,是指能遮风避雨保平安,体现出人们祈求神灵护佑的美好愿景。在自然界有许多地方被称为避雨石的:如在秦皇岛北戴河有两块巨石高5米,下部凹进,可容数人避雨,人称“避雨石”;在唐蕃古道入口右侧山崖,有一处凹陷的地方,传说是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后途经此地遇雨,为让文成公主避雨,挥剑斩崖形成的,当地人称之为“藏王避雨石”。等等。这些更增添了“避雨石”意的内涵。不同层面的赏识者均能立足自身感悟到相应之“意”,如从政之人感悟的是仕途的顺畅平坦,从商之人感悟的是财富的丰饶安全,病体之人感悟的是身体的康健无恙,寻常百姓感悟的是家庭的幸福安康…… 可以这么说,没有形之美,就没有避雨石意之所附,没有意之内涵,避雨石就会形如枯槁,缺乏灵性和生命力。
笔者也藏得一方避雨石(如图),自感该石达到了“意” “象”合一的境界。该石长68CM、宽60CM、高38CM,体态黝黑雄浑,富有层次变化,声音清越,为典型的灵璧磬石。其形为单向伸崖形避雨石,右伸展长达36CM,避雨下端与底座垂高18 CM,态势峻险。但由于支撑部位沉稳厚重,比例极为均称,又能达到险而无惊的效果。该石又不乏灵秀之美,似瑶台、如蓬莱:顶部凹凸有致,富有变化,如琼池泻落瑶台;避雨最前端有一块白灵,如祥云锁住蓬莱;而那些雪白油润的根根石筋,或如细流垂落,或如烟云缭绕,更增添了瑶台与蓬莱的氤氲之气,如诗如梦,胜若仙境。更值得一提的是,该石的支撑部位,天然形成一横贯全石的圆洞,通透幽远,实在难得。赏石界公认:“避雨带洞,价格无穷”,足见其珍稀程度。经常与朋友品鉴、抚摸、敲击该石,欣赏石之美、聆听石之音、感悟石之意,忽一日灵感乍现,得诗一首,愿记下与诸石友共酌:“琼池落瑶台,祥云锁蓬莱,洞幽胜仙境,避雨佑福财。”
(收藏者:李新,怀远县人民法院政治处主任、党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