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法院网讯 无错案、无申诉、无投诉、无涉案上访、无超审限现象,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中院立案庭的陈亮恪尽职守、爱岗敬业被传为佳话。
说起陈亮,憨厚的形象,极具亲和力,逢人就笑成两眼一条线;为人处事从不张扬,轻言细语,低调做人。这位有着重庆大学和西南政法大学文学学士和法律硕士学位的高材生,走上审判岗位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但进入角色之快、办案成绩之突出的确令人刮目相看。踏上审判岗位的三年多来,2009、2010、2011年度连续三年被评为蚌埠市“优秀公务员”和“优秀法官”;被评为2008—2010年度全省法院先进个人;荣膺蚌埠市首届“珠城十佳人民法官”称号;日前,又被省高院评为“全省优秀法官”称号。
(一)
象无数的优秀法官一样,陈亮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朴素的为民司法思想。在社会巨大变革和各种矛盾的凸显期,法院审判工作日益繁重且复杂,但在工作期间,陈亮仍不忘抓紧政治思想的学习与理解。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头脑清醒,把“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思想深深扎根在心中,并在审判工作中得以贯彻和体现。许多当事人接触到陈亮后,都被其公正形象所信服,接受了案件的处理方式,矛盾也得到了化解。
三年多来,陈亮同志共审结案件近300件,案件调解撤诉率达80%,无一件申诉、信访案件。顾某和某采石场、某村委会生命权纠纷一案,顾某的两位家人不慎在采石场矿区内的水塘淹死,一审中双方矛盾激化,顾某在网上开博客,向报社、电台写材料,并信访到全国人大法工委。一审判决后,顾某不服提起上诉,陈亮认真分析案情,把握双方当事人的心态,最终该案以双方都能接受的赔偿数额调解结案。张某与某医院医疗损害赔偿纠纷一案,张某五年前在该医院手术时进行输血治疗,医院管理不规范,将张某的用血标签丢失,现张某检查出感染了艾滋病,遂与医院发生纠纷,张某多次向新闻媒体反映该医院并数次带领报社、电台人员到医院采访,一审法院对此案调解了将近两年,由于张某要求的赔偿数额巨大,双方没有达成协议,一审判决宣判后,张某和医院不服,均提起上诉。二审中,陈亮谨慎对待该案,仔细揣摩案件的每一个细节、审慎把握当事人心理,拟定了几套调解方案,最后该案以与一审调解方案完全相同的赔偿数额调解结案,张某和医院均对法院表示感谢。
(二)
对党和人民的审判事业无限挚爱,造就了陈亮高尚的人格魅力。12月4日,陈亮的案头放着一大摞四个卷宗,那是涉及婚姻家庭纠纷、人身损害赔偿等“家长里短”不同类型的四个案件,都是进入经过速裁后,陈亮在不足两周内得以妥善调处的案件。“案件处理结果跟一审判决差不多,当事人之所以能接受调处,在于我把该讲的讲得很透彻。不少上诉案件,不是一审法官的判决不合法,而是思想工作还欠点火候。法律和道理没说清,有口气还在当事人心里憋着”,陈亮发自内心地这样说道。而那些当事人倾听了陈法官坦诚而极具说服力、感染力的“释法”,大多也都乐得放下纠结,案结事了。
为了提高审判效率,2010年下半年,中院党组决定在立案庭设立速裁组,把一些事实比较清楚、双方争议的法律关系比较简单的案件纳入速裁通道。作为速裁组成员之一,陈亮除开庭、调解外,每天都要“泡”在卷宗里。和其他两名同志一道,将进入中院大量的民事一、二审案件进行逐案“过滤”,面对一摞摞卷宗,搞清楚每起案件的基本事实和法律关系谈何容易。为了体现速裁的“速”字,他经常加班加点,不知疲倦。从阅卷筛选案件到通知当事人,从开庭审理到与当事人反复沟通协调,从制作法律文书到送达乃至督促当事人履行,为了应对繁琐复杂的各环节工作,陈亮象一台不知疲倦的机器,开足马力地工作着。
作为年轻一代的法官,陈亮在多办案、快办案的同时,还积极总结前人经验,不断开拓创新,在不长的司法旅程中,很快形成了自己审判风格,那就是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始终注重把握与当事人沟通交流,揣摩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思量案件实体效果、法律适用等各个环节,努力做到案结事了。每接手一个案子,他都按照案件难易程度制定详细计划,若案情简单、事情清楚、双方争议不大的,接手收案后立即与当事人取得联系,打消双方顾虑,化干戈为玉帛,促成当事人立即履行并撤诉。若双方误会较深、法律理解偏差的,则采取多种方式,找准争议焦点,推心置腹地分析利弊,让双方正确、客观对待事实,消除误会,促成纠纷的解决。若双方意见分歧很大且情绪激动的,陈亮就适时采取“冷处理”办法,待情绪平稳后,分别进行疏导,缓解对立情绪,再召集双方心平气和地面对面释疑,从而避免矛盾激化。陈亮在案件审理中不刻意地追求调撤率,而是细心地找准利益平衡点,以“释法”为主,把大量精力放在解释法律、让当事人真正明白法律上。许多案件就是这样案结事了,陈亮案件审判的法律效果、社会效果也充分显现,“无心插柳柳成荫”,他的案件调撤率在全院总是名列前茅。
(三)
法律不是陈亮的第一个专业,法官也不是他的第一个职业。他曾是名校外语系的高才生,大学毕业后,他先后在浙江秦山核电站、重庆力帆集团等大型企业工作,曾经走过近二十个国家和地区,算是个“见过世面”的人。丰富的社会阅历,锻炼了他极强的耐性和韧性。研究生毕业后,带着朴素的对法律事业的神圣追求,陈亮跨入法院的大门,成为一名质朴而沉静的法官。
法律是抽象的、相对稳定和滞后的,生活每天都是崭新的,因此,司法不能简单的按图索骥。为了适应法院工作需要,陈亮把学习钻研当作“敲门砖”,在研究室工作期间,他除了完成日常工作外,坚持钻研审判理论,积极撰写学术论文;进入审判岗位后,对审判工作中遇到的复杂、疑难、典型性问题积极进行思考,并深入探讨,不因个案矛盾是否已经解决而搁置存疑问题。他撰写的《民事公益诉讼:法律和现实之间》先后在全省、全国法院学术论文评选中或二等奖,三等奖,并被中央党校出版的《新时期党务工作全书》、《中国依法行政年鉴》、《审判理论和实务探讨》等多家刊物收录;2010年他撰写的论文《利益平衡语境下的司法自由和限度》获得省高院优秀论文奖。办案之余陈亮还撰写了大量案例分析、审判信息报道和司法宣传稿件,被法院网站,蚌埠日报等多家媒体采用。
如果说向书本学习夯实了陈亮的法学理论功底,那么向实践学习、向经验丰富的法官学习审判水平和驾驭庭审的能力,则更彰显了他是成就事业的有心人。从2008年办理第一件案子时起,他即坚持逐案写办案心得,认真揣摩其他法官对案件在法律适用尺度的把握,认真反思、比较自己审判实践中的成败得失,力求今后把审判与调解做得更完美,更经典;让审判成为艺术,让每一次审判成为其人生可圈可点,耐人回味的精彩片段。
陈亮之所以快速成长为一名当代优秀法官,在于他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把平凡的工作岗位当成实现自我价值的人生舞台,在矢志不渝的的历练中,创造着属于他自己的精彩,以满足人民群众合法、合理的诉求,维护司法公信力,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