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审结后提起的民事诉讼案件,是否适用精神损害赔偿金,每个法院的做法不一致,学术界也是意见不一致。笔者认为,应该适用精神损害赔偿。
一、我国目前立法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范围问题的规定》第一条规定:“因对于被害人因犯罪行为遭受精神损害而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是否受理刑事案件被害人提起精神损害赔偿民事诉讼问题的批复》规定:“根据刑法第三十六条和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七条以及我院《关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范围问题的规定》第一条第二款的规定,对于刑事案件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精神损失提起的附带民事诉讼,或者在该刑事案件审结以后,被害人另行提起精神损害赔偿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范围问题的规定》、《关于人民法院是否受理刑事案件被害人提起精神损害赔偿民事诉讼问题的批复》只是规定了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受害人不能因精神损失提起诉讼以及在刑事案件审结以后受害人不能单独提起精神损失诉讼,上诉两个司法解释都没有规定在犯罪嫌疑人被起诉或者追究刑事责任以后,被害人会丧失精神损失赔偿请求权。
二、刑事处罚不足以弥补对受害人造成的伤害
刑事处罚和民事制裁的根本立法目的不同,刑事处罚不足以弥补对受害人造成的伤害;精神损害赔偿金是针对自然人因人身权益受损所引发的精神痛苦的补救。精神损害赔偿具有补偿性,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可以使用精神损害赔偿。目的在于对受害人的抚慰和对加害人的制裁,其功能具有多重性。对肇事者的刑事处罚不足以弥补受害人的精神损害。
在交通肇事罪中,受害人遭受肇事者的犯罪行为侵害时,其精神遭受损害是必然的,尤其是对受害人某些人身权的侵害,会给受害人造成不同程度的精神痛苦,这些精神痛苦可能会伴随受害人终生。尽管肇事者被判处刑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对受害人精神抚慰的作用,但并不能完全弥补受害人所遭受的精神创伤。公诉案件强调社会普遍利益的维护,强调公诉机关可以代表受害人的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社会利益的多元化和受害人的独特要求。这时,以精神损害赔偿金的方式对受害人给与精神上的补偿则是必要而正当的。
三、排除精神损害赔偿有违公平原则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之规定,自然人因民事侵权而遭受精神损害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然而,根据最高人民法院[2002]17号司法解释之规定,如果自然人遭受了犯罪行为侵害,却不能提起精神损害赔偿之诉。犯罪行为在本质上也是一种侵权行为,而且是一种更为严重的侵权行为,受害人因犯罪行为所遭受的精神痛苦比起因一般民事侵权行为所造成的精神痛苦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在实践中就会出现了这样的尴尬:对较轻的民事精神损害赔偿之诉予以受理,对较重的刑事精神损害赔偿之诉反而不予受理;受害人遭受较轻的民事侵权所获得的赔偿可能比遭受损害较大的犯罪行为侵害所获得的赔偿还要多。这种规定,有违法律的公平正义之精神。
四、从法律层面解释
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是两种并列的责任,二者不具有相互包容或者互相替代的关系,因此,侵权人承担刑事责任后免除(或者减轻)其民事责任没有任何法律依据。
而《侵权责任法》第四条第一款该问题已经 做了明确的规定:“侵权人因同一行为应当承担行政责任或者刑事责任的,不影响依法承担侵权责任”;第二十二条规定:“侵害他人人身权益,造成他人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在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中,如果驾驶员已被追究交通肇事刑事责任的,不影响受害人主张精神抚慰金的权利,及在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审结后提起的民事诉讼案件,应该适用精神损害赔偿金。
(文章来源:怀远法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