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法律文化的要素
关于法律文化的基本成分即其构成要素,学者们的看法见仁见智,差别甚大。参照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法律文化大致可分为法律认知、法律情感和法律评价三种成分。透过这三种成分的不同取向我们可以较为有效地对各民族、各时代的法律文化进行细致深入地分析。
(1)法律认知取向。法律认知的过程也就是人们了解法律内容和法律实施情况的过程。法律认知是人们对各种与法律有关的事物、行为、状态及它们的因果关系所作的判断。它们既可能与实际情况一致,也可能不一致。但是,由于法律认知能告诉人们什么样的行为会有什么样的法律后果,什么样的情况会提供什么样的机会,所以,不论法律认知正确与否,它都会对人们的行为和法律秩序产生重大的影响。
(2)法律情感取向。法律情感是指那些与法律符号相关联的情绪体验。情感成份对行为的影响比认知成分更为直接和明显。因此,法律情感在法律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3)法律评价取向。法律文化中的评价取向,指的是人们如何对那些与法律相关的价值进行排列和选择。
法律文化的三种基本要素之间不是孤立存在、互不相关的,而是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的。在正常情况下人们关于法律的认知、情感和评价构成了一个协调的整体。其中任何一种要素发生了重大变化,都意味着法律文化将有所改变。
二、 法律文化的结构
法律文化的结构指的是法律文化各要素相对稳定的排列组合的关系。每一种法律文化都是由相关且有序的要素所构成的多重关系的复合整体。正如同样的建筑材料可以建成风格不同、功能各异的建筑物一样,法律文化的各要素也可以由于排列组合的不同而构成不同种类的法律文化。在此,我们试用以下两种方法来粗略地识别和描述法律文化的结构。一种是综合分析的方法,另一种是分类比较的方法。
法律文化的公设。在一种特定法律文化的影响之下,绝大多数人所具有的与法律相关的思维方式、感觉方式和行动方式经常表现出很大的一致性。虽然这些人在社会地位、职业、出身、个人经历等方面可能有着很大的差异,但由于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行为有着共同的法律文化前提,所以,在给定的情境中他们会如何行使自己的权利和履行自己的义务是可以预测的。这种前提就是我们所说的法律文化的公设。以一定的公设为前提,我们还必须进一步从三个层面分析法律文化诸要素的具体结构形式。首先,我们可以把人们关于法律规范的认知、情感和评价取向作为一个相关的有机整体来研究;其次,我们可以把人们关于法律机构的认知、情感和评价取向作为相对独立的结构形式予以深入分析;再次,分析人们对自己与他人的法律行为的认知、情感和评价取向也有助于全面把握法律文化结构的具体形式。
法律文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这并不等于说在一个社会的法律文化系统之中不存在差别。实际上,法律文化系统常常是由若干既有共性也有个性的子系统所组成的,对法律文化进行分类比较将有助于我们对问题的理解。在此,我们讨论三种主要的分类比较方法。第一、一个社会的法律文化可以看成是由精英的法律文化与大众的法律文化两个亚文化所构成的;第二、任何社会的理想与现实之间都会有一定的差距,故社会的法律文化可以分成理想的法律文化模式与现实的法律文化模式两部分;第三、人们经常把法律文化分成传统的和现代的两种。对于那些正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国家来说,必然会出现法律文化结构中传统成分与现代成分并存的格局。从总体上看,传统的法律文化结构与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格格不入并已经成为新的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发育、成长的重大障碍。两种文化的联系固然存在,但彼此的差别更为明显和致命。对于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律文化的差别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揭示。从宏观上来看,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专制性、等级性、封闭性以及重“刑”轻“民”、刑罚酷烈、缺乏正当程序观念等特征,现代法律文化则与之相反。这种宏观上的特征通过法律制度很鲜明地表现出来,是较容易被识别出来的。从微观上来看,两种文化还有一些较隐蔽,较精微的特征,正是这种微观特征的凝聚才使得上述宏观上的特征得以显现出来。因此,对这些微观特征的识别在法律社会学的研究中有更重要的意义。一个日本人在《丑陋的日本人》一书中说,作为棒球大国的日本,电视台在播放棒球比赛节目时可以中断9次之多而不会激怒电视观众,这使智利的旅客大惑不解,因为要是在别的地方,电视台早被愤怒的观众包围起来了。[1]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人是一种文化的动物,不同的文化模式使生理结构相同的人类对相同的情境刺激作出了不同的反应。
(文章来源:怀远法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