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出产的一个极为有名的词,叫做“挟天子以令诸侯”。说的是曹操如何策立汉献帝这个傀儡皇帝,坐拥天下的故事。这里面涉及到了一个关于封建宗法思想制度核心的问题——政权。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其中,将“君为臣纲”置于儒家伦理思想和仁义道德之首,可说明“君权”一词的重要性。然而,在开头中提到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很明显的就触及了封建王朝中最为讳忌的一个词——谋朝篡位。在古代刑罚中列为“十恶”之首为谋逆。也正是因为这个“谋”“逆”二字,生生的将曹操这个伟大的枭雄说成了个跳梁的白脸,成为了成就刘备、诸葛的一颗最华丽的炮灰。
战国时期的韩非曾语云:“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我常想,“父为子纲”,是不是就是指子对父的绝对服从呢?不是。因为若是这般,便是程朱理学而非从春秋时期开始发展起来的儒家学说。然而何为为父之道,又何为为子之道呢?父慈子孝。我想亚里士多德说的就很正确:“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正所谓,君以诚心待士人,士人方以死效君王。这应当是平等的,而非单方面的。但后期的儒家思想特别是南宋、明以后明显偏离了这一点,反而强调了下本位对于上本位的付出与贡献甚至牺牲,所谓天下无不是父母,削弱了作为上本位应当付出的对等的劳动与才干。《三国》里,曹操最终虽然被曹丕追封了魏武帝,也做到了像一个“实质上的君王”一样。但就看在他终其一生都“克己复礼”没有废除汉献帝自立为帝一点,他仍被称为一个“奸雄”;实际上,后来就算是像明朝后期那样的昏聩,?你造反了无论后人如何评价,但在史书上还是一样一辈子抬不起头来——因为你违背了那一个“纲”字。
相反,比起孙权与孙策两兄弟的军阀地位以及曹阿瞒家族的历史地位,刘备虽然也有家族背景,但是相比之下刘备上演的就是一出赤裸裸的“?潘磕嫦?吒凰А钡木?湔揭邸?/P>
古常云:皇帝也有几个穷亲戚。刘备家里就是如此。他家本就是老刘家不知道拐了多少个弯的亲戚,穷的已经揭不开锅了,于是只能卖草鞋为生。然后便莫名其妙、勉勉强强沾了亲带了故(实际上三国前期那么混乱的一个时期,谁还能有心思折腾个刘家族谱,要想发展改名换姓冒名顶替都是能够干得出来的事)。然后就因为这个“沾亲带故”,刘备便占据了道德的制高点——皇权,他就可以“扫奸臣,清君侧”,谁要是跟他作对就是跟皇权作对,就是跟儒家学说提倡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纲”过不去。当是时,从汉武帝时期开始成为绝对正统地位的董仲舒提出的“君权神授”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在皇权的笼罩下,经过西汉和东汉四百多年的飞速发展已经达到了膨胀的地步。于是在这座以“纲”织成的保护伞下,谁跟刘备过不去,天下士子的口水就能淹死他。
所以说,《三国》的开始到结束其实告诉我们一个这样的道理:只要站在了道德制高点上,随便其他人怎么蹦?都是跳梁的小丑;但一旦跳梁小丑有了挑大梁的实力,什么道德、仁义便都是过眼云烟,人死如烟灭,灭了你我再建立自己的道德制高点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