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园地 > 随笔札记
孤独,是一种别样的成长
作者:邱亮亮   发布时间:2014-02-25 15:53:52 打印 字号: | |

    很多人会不时的说自己“孤单”,但并不每个人都资格说自己“孤独”。

    孤单,是一种众生喧嚣的离弃,是一种在浮躁中挣扎而不得安宁的空虚。孤独,是一种从世人狂欢的躁动中勇敢的转身,是一种在成渣泛起的迷茫中寻觅而未果的自我放逐。

    一个人真正意义的成长,始终要经历一段一个的人的过程。一个人从孤单走向孤独,而后自信而淡然的面对自己和自己所处的这个世界。凡人生活如此,其实作为学术大家的成长也概莫能外。只是,时代给予不同,个人天资各异罢了。但对于生活的成长,似乎总是有些益处的。

    想到寒假闲来无事,在回家之前便去书店溜了一圈。想着能否碰上自己“对眼”的书册,这样我的寒假便也可以在百无聊赖之中,读点闲散小文。兜兜转转,眼花缭乱,终究没有“对眼”的,正欲回返,在名人传记一栏中一串书名跳入我的眼帘《胡适自述》,于是一拍脑瓜,就它了。

    胡适年幼家境虽不至于困顿贫穷,但家族的经济状况也是常常捉襟见肘。于是14岁的胡适便离家到上海梅溪学堂求学。进新式学校,接受《天演论》等新思潮之后考入中国公学,胡适名字的由来便是其受《天演论》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启发而取名为适,字适之。两年后又转入中国新公学,并兼任英文教师。1906年考入中国公学,1910年七月考取“庚子赔款”第二期官费生赴美国留学,于康乃尔大学先读农科,后改读文科。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哲学家杜威,接受了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并一生服膺。

    纵观胡适年轻求学的经历,在外人看来是何等的飘泊无依,辗转坎坷。但我们不得不佩服其独立求学,敢于寻觅真理,追求自由的胆识与魄力。我们终归要从一个小范围的熟人社会到一个更广阔的世界空间,去不断的历练自己,提升自己。勇敢的走出自己的家乡,放眼天下,以一种学习的心态,来应对一个陌生的地域,去不断的学习,去追寻自身价值的定位。相对此时,交通的便利与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的大环境下,我们更应该抛却那种保守的“稳定”观念,敢于“走四方”善于“游天下”。当时代改革的大潮再次袭来,我们便要做好时刻出发的准备,年轻一代就要敢于闯荡,而非自己固守一隅,永远在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上终老到死。

    中国在儒家学说几千年的影响下,依然有着很重的乡土观念。安土重迁,不思进取,小国寡民,乐于安逸。这种固步自封的精神状态与鸦片战争前期的闭关锁国又何其的相似。我们习惯了被动的成长,从来都缺少鞭策自己的勇气。胆怯面对一个生疏的环境,不愿有一个全新的改变。从来都惧怕甚至于拒绝一种孤独的自我成长,世界的丰富多彩,终归会有一个适合你终老一生的地方,而不必然是那个生你养你的地方。时过境迁,当我们再次想起《天演论》中曾对胡适曾经进行思想启蒙的那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时,对于我们年轻一代,又何尝不是一种振聋发聩的鞭策。

    莫要惧怕孤单,不要拒绝孤独。孤独,是一种别样的成长。

 

来源:怀远法院网
责任编辑:郭宗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