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年初就开始期待一部剧《四十九日祭》,其原因就在于当年看的那部从头泪到尾的老谋子的商业影片《金陵十三钗》。尽管不知道多少人对老谋子拍出来的商业片拍板砖,但一部商业片拍成这样——我不想表示什么老谋子为了应和西方口味或者中国只能拍出来人堆人的电影这类拍砖——但那确实是一部让人看到颤抖与绝望、死亡与愤怒然后哭成狗的影片。
尽管到如今我已经距离第一次看那部影片快三年,距离又一次的十二月十三日国家公祭日还有整整十天。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风格特点,并不是都拍成好莱坞式就是大片。《南京南京》当初我也看过,江一燕演得不错,但是整篇故事看了之后只让我觉得无语,人道主义与原谅什么的,实在不太适合那样一个到如今还是死不悔改的弹丸之国。《金陵十三钗》故事或许不够丰满,毕竟不像辛德勒名单一样有三个小时的时间可以描绘,可以每一个起承转合、每一处铺垫与伏笔都那样张弛有度;甚至于,辛德勒名单是真实的一个故事,它有历史的见证人,有历史的证物,有受到辛德勒庇护的犹太人的真诚怀念与感恩;我们看到的辛德勒名单,是在对真实历史的加工中,添加了一点点渲染的作料然后让一段历史真实而鲜活的跃然纸上……但是《十三钗》呢?它的起源却来自于一部可能虚无渺茫可能湮没于南京城那几个月的炮火喧嚣和三十万人质累累白骨之中。可它却给我展现出了一个真实的南京大屠杀前夕的南京城,炮声擂动,灰烟弥漫。那个时候,唐生智刚刚立下军令状却又临阵脱逃,弃那几十万南京城里手无寸铁的老百姓困于孤城,一张莫名的撤退令更是雪上加霜的让整个南京城孤立无援。如果你不了解那一段历史,你一定在看这部电影时觉得虐的苍白;然而你若了解那样一段凝重的可以滴出血来的历史,一定会觉得即便开头那一幕里那浓烟苍茫后的南京城墙和那在轰轰隆隆中开进城门的坦克都让人觉得可以引起你身体最深处的悲鸣与颤抖。
那十二个女生准备自杀的时候,站在残破的高楼上往下看,那一瞬间一个战火下的南京城通过她们的视角清楚的展现在我眼前。
我还记得,豆蔻死的那一幕和小蚊子最终哭着说我不是女学生我不要去……每个人都会怕死,那却不是懦弱,所以她哭的真实;乔治,他是前神父捡来的孤儿,书娟在最后说过,他负责扫地敲钟打杂,说英文会被大家笑话,就是这样一个孱弱的小男生,最终为了保护那些女孩子选择了那条不归路,我该笑的,因为顶着假发的他实在很好笑,可是当时我却哭到喘不过气……
这是严歌苓的一个故事。可是那战火中的南京城,以及李教官一样的国军战士……我却宁可认为他们是确确实实的存在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