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阖家团圆的日子。本不该在这个时候去当事人家里打扰他们。可是,听说过了“十五”当事人就外出务工了。没办法,我和同事只能硬着头皮开车出发了。真心希望今天别空跑,能和当事人夫妇见上一面、聊一聊。
当事人一家姓蒋。他们夫妻俩在小女儿出生的当天,就把孩子送给了本不熟悉的袁姓夫妇抚养。孩子长大后,袁姓夫妻因养女的婚姻大事与蒋家、养女起了争执,一怒之下,起诉到了法院,索要孩子多年来的抚养费20余万元。
接到这个案件以后,我就感觉这样的亲情案件能调解尽量调解结案,生硬的判决可能会让三方把亲情彻底地撕裂。因此,我在安排庭审的基础上,多次与被告夫妇联系。但是,被告夫妇在得知案件信息后,手机停机了!我又找到了原告的养女,向她解释了这类案件调解工作的重要性和价值。她也从最初地抗拒到慢慢地接受了我的意见,明确表态:“我对养父母本来就没有什么意见,养父母还是我的父母。我已经在外面同居生子了,等我办理结婚仪式,我愿意把养父母当成亲生父母,完全按照亲生父母的礼仪从养父母家出嫁”。可以,意见转达到原告那里,被他们拒绝了。看来,要想解开疙瘩,就必须找到被告夫妇了。
当我们到了蒋家组,就开始询问蒋姓夫妇的住处。当问到第三个村民的时候,他跟我们打起了“太极”:“你找他干什么?”“那个孩子多少年前就送人了,你找他家干什么?”最后来了一句总结性发言:“你要找的蒋XX,我不认识!”。我晕,这“太极”拳打的!头大!
既然他不愿意配合,我只有再去找其他人问问。可是,问了五六个人,都说不认识。当问到第九个老乡的时候,她偷偷告诉我:“你刚才问的那个,就是他一家的,他站房子上看着呢,你再问,别人也不敢告诉你!”。
我回头一看,果然,刚才那位“太极高手”站在自家在建的平房上,在紧盯着我的一举一动。
道谢,走人。
我们把车子开出他的视线后,急转过一个弯。正琢磨着找谁问呢,巧了,碰到一群聊天的老爷子。这下子,话题大开。东说住这里,西说家庭情况,南说送养细节,北说外面打工的艰难,说得是个不亦乐乎!闲聊几句,道谢回防!
车子掉头回到了站房上张望的那位家旁边,敲了半天,没人!也不知道啥时候人走的,也不知道啥时候回来!
没办法,回吧!
这“闭门羹”吃的,挺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