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宣帝纪》有云:“吏不廉平则治道衰”。可以说,官廉则政举,官贪则政危。在中国吏治史上,尽管官吏贪污腐败是官场上的一种常态,但也不乏一些品行高洁、为人正直、处事公道、不贪不虐的清官。像西门豹、赵广汉、黄霸等人。他们“秉公执法”、“刚正不阿”,居高位而不易其本,铸就了“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民族品质。以“天下廉吏第一”名振天下的于成龙也是一位节操贞敬的清官,受到了历代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于成龙可谓大器晚成,其一心求学,欲报效国家,却屡次落榜。令人欣慰的是,1661年,44岁的于成龙以“候补知县”的身份,走马上任。不过,于成龙运气不佳,抽中了刚纳入清朝版图的广西省。当年的广西,属蛮夷之地,文化落后,物资贫乏。但满怀一腔热血的于成龙不顾亲朋好友的反对毅然踏上了南下的路程,留下了“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的名言,从此开始了清正廉洁的为官生涯。于成龙为官二十余载,只身一人,两袖清风,终卒于任上,其一生所为,亦如其南下为官所言。至今,他身上所展现出的为民分忧、勤政务实、正行廉洁的为官品质,仍值得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学习。
为民分忧
“仁者爱人”,于成龙心系天下百姓。清康熙年间,于成龙就任福建按察使,按察使就是执掌法律、监督吏治的官员。因为于成龙清正廉洁的美名远播,故其上任后,便有民众向其揭发前任官员草菅人命的事实。于成龙初到福建,人地生疏,且本案牵连者众多,上至朝野,下至狱吏,很多民众皆担心其会畏惧权势,不肯受理。然而,于成龙全身心为百姓考虑,秉持一颗良心决心彻查此案。要重审旧案,必然要面对很多困难,此案牵涉权倾朝野的康亲王,于成龙不惜冒着生命危险直言进谏,并与骄横阴暗的勒春等官僚斗志斗法,终于其以直言敢荐、耿直质朴的性格,力排众难,平反了这一起冤假错案,解救了被恶吏迫害的民众,从而使当地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于成龙以百姓为主,以天下为家,不计较个人得失,敢于担当,深受百姓的爱戴,也得到了朝廷的重用。
勤政务实
于成龙不仅爱民,也忠于职守,在位期间,政绩蜚声朝野。于成龙的最主要的政绩体现在其任职罗城及黄州知府时。广西罗城是于成龙第一次上任的地方,也是刚纳入清朝版图的地方,故当地局势不稳,百废待兴。于成龙迎难而上,攘外安内,采取“治乱世,用重典”的方法,编保甲,缉盗匪,带领村民练兵,以抵抗当时势力日渐昌盛的“柳城西乡贼”;同时,安排村民恢复生产,带领村民办学堂,普及教育,同时为抵御侵略,带领民众修工事,筑城墙。通过治理,罗城脱离了混乱的局面,被封为全省学习的榜样。于成龙就职于黄州知府时,在黄州府岐亭镇一带,强盗昌盛,不论白昼,皆祸于民,给当地百姓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于成龙通过明察暗访等方式不断摸清了盗贼的情况,在其不懈的努力下,黄州终于解决了盗患。
正行廉洁
于成龙虽然官越做越大,但是却没有改变其简朴生活的习惯。他不仅自身抵制奢侈腐化的生活作风,也直言上书清廷“为民上者,务须躬先俭仆”。相传,由于于成龙清廉简朴,民众不忍,便筹钱送他,却被他断然拒绝了,其回:我一个人不需要那么多东西!还有一次,于成龙任合州知府时,郡守让其送些礼孝敬上司,结果于成龙以这些都是民脂民膏给拒绝了,并且陈书上司说,合州贫乏,应减免赋税。于成龙一生清苦,去世时,两袖清风。百姓闻之,皆伤心流泪。康熙皇帝十分感慨,赐予其“清端”封号,以示褒奖。
于成龙虽然去世了,但其清正廉洁的民族精神仍长存于世人心中。犹记得2015年新年戏曲晚会上,习总书记带领常委同志及千名观众观看戏曲《廉吏于成龙》。无论时代如何发展,为民、务实、清廉仍是每一位民众对为官者的期待与呼唤。作为新时期的共产党员我们更应该符民意、顺民心,无论身处何时,身在何地,面对何人,关乎何事,都应当真诚的关心百姓、善待百姓,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作为一名司法工作者,我们站在离公平正义最近的地方,手持天平,更应当将清正廉洁、为民务实的思想贯穿到司法实践工作中,时刻应以公平正义的核心价值观念严格要求自己,做到“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做到一颗真心为人民,两袖清风谋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