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法院网讯 在安徽桐城流传着一个“六尺巷”的故事,说的是邻里之间因为建房用地产生矛盾,双方相互礼让,各主动退让三尺,因而形成了一个六尺宽的巷子。“六尺巷”的故事作为邻里之间相互礼让的代表也传为了佳话。近日,在五河县也发生了一起类似的相邻纠纷,邻里两家因为建房占地产生纠纷,对簿公堂。执行法官正是通过“六尺巷”的故事,最终顺利化解了矛盾,使两家关系重归于好。
申请人张某甲和被执行人张某乙同住五河县某村,是近邻关系,两家之间有一条东西向的公共通道。2015年2月,被执行人张某乙无端将道路的一部分砌入其院内,导致路面变窄,致使申请人的农用机械无法通行。张某甲起诉至五河县人民法院,法院在调解无果的情况下,作出张某乙在判决生效后十日内将院墙拆除,退出占用路面70公分的判决。判决生效后,张某乙没有主动履行判决义务,张某甲向法院申请执行。张法官在接收案件后,第一时间便赶往该村,通过走访村委会和附近村民,张法官了解到两家矛盾并不是不可调和的,只是两家人都“爱面子”,不肯主动做出让步,现在两家的矛盾焦点已不是地的纠纷,而是为了争一口气。通过分析这些情况,张法官做出了该案应当以调解为主,一味的强拆只会激化矛盾导致两家的仇恨更深。于是张法官和执行局曹局长一同来到了被执行人家里,召集两家人坐在一起,像“拉家常”一样进行了一次谈话。谈话中,曹局长和张法官谈到了“六尺巷”的故事,认为两家都是明事理的人,而且矛盾也没有多深,如果能够各退一步,以后传出去也是一段佳话,虽然不会像“六尺巷”一样远近闻名,但村里人也会为他们的举动竖起大拇指。而且张某乙家即使把院墙往里移70公分,院子也依然显得很宽敞。经过调解,张某乙率先做出了让步,愿意将院墙拆除,张某甲也提出愿意无条件的提供人力,帮助邻居重新竖起一面新的院墙,两家矛盾也就此烟消云散。
“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礼让数千年来一直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建立文明中国的核心价值。该案例充分说明了老祖宗的优良传统在我们这个时代得到了延续,越是经济繁荣、物质丰富,中华民族的美好品德越是不能丢。只要邻里之间都能互帮互让,全国各地都是“六尺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