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园地 > 随笔札记
春天里
作者:汪润洲  发布时间:2018-02-24 10:25:17 打印 字号: | |
图片来自网络

    歌曲《外婆的澎湖湾》亲切温暖,“一个脚印是笑语一串消磨许多时光”令我思忆绵长;电影《月亮湾的笑声》具体内容记不清了,但影片中小莉叫着“外公、外公”那甜甜脆脆的童音却挥之不去。是的,我是在外公外婆家长大的,他们的工作态度、生活方式对我影响至深。

    当年外公为了照顾家人,从县师范调至镇中学工作。外公在食堂工作时,没有师傅传授技术,全靠自己注意观察揣摩以及勤学苦练,掌握了各项烹饪技能。也许正因为如此,外公自力更生的尽头总是很足。退休后,他还向生意人学习,小买卖做得游刃有余。甚至,后来分得住房,外公亲自简单装修,地板砖铺得多年以后也平平整整。

    外公外婆虽不识字,但喜欢和老师们打交道,特别尊重知识。文革后,他们为小姨找到老师,让她恶补中学课本内容,为小姨之后成为一名民办教师乃至转正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在政策条件对己不利时,不怨天尤人,学会忍受和生存;在政策条件对己有利时,勇于抓住机会,迎面而上尽力发展。

    在艰苦的年代生存下来,更珍惜和平时代的拥有。也许是外公亲眼目睹了他参加革命的四哥如何提着脑袋抗日的些许过程,也许是外婆幼时曾在上海冒着日本人威胁提心吊胆艰难度日,他们更懂得珍惜和感受建国后、改革开放后的生活,一切都来之不易,一切又如此美好。三年自然灾害时,外婆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过一些比自己更没得吃的同村人。外婆工作退休后,还去田埂上砍过一种可以作为柴禾烧的草,她说在饥饿时期,人都吃不上,现在草长得那么好不砍不烧太浪费了。

    外公外婆相濡以沫共同生活了六十余年,他们为人本分、与人为善。2011年外婆突然去世,外公本想按照老家的习俗,将外婆土葬在祖坟处,但又觉不妥,对着外婆的遗体说:我们都是有工作退休拿钱的人,不能不火葬啊!有位老同事来哀悼时,哭着说她当年才参加工作什么都不懂,外婆是如何如何帮助她的……外公坚持不收任何亲戚、同事、朋友的礼金,他的理由很简单,自己年纪已大,可能顾不上也等不到还礼之时。外婆的骨灰最终被安放在镇上的公墓,她的墓碑旁边是外公给自己预留的位子……

    每次去看望外公,外公总是像个孩子似的惊奇于手机功能的强大——不论何地,不论相隔多远,都能相互通话还能听得清清楚楚,都能相互看到面对面聊天,都能立即传送、收到照片,等等。随着高铁的迅速发展,老家也有了高铁站,车速之快,令外公倍感兴奋与满足。他不停感叹科技的力量,常常感慨:过去人生活多艰苦,现在人生活不知比过去好多少倍!

    外公已九十多岁,他和子女后代每次谈到工作,都不忘叮嘱大家:千万不能占公家的东西,千万不要对别人端架子,办事讲话要“闲闲的”(耐心细致),共产党一向都是要抓作风的……

    父母也沿袭了外公外婆的一些待人接物之道,兼具自己的特点。父亲从部队转业后,在一家工厂担任书记、厂长。我读中学时,一次几个小混混找邻居麻烦,邻居是父亲单位职工,他当时吓得躲到我家,瘦小的父亲站在门外毫不畏惧地冲那帮混混说:你们要打他,就从我身上踏过去!混混们被震慑住了,居然灰溜溜走了。那一刻,父亲在我心中就是一位敢于担当的英雄。我上大学时,父亲出了一次车祸,左半身从头到脚都受伤做了手术,刚出院时他一骑自行车就因腿脚不灵便而摔倒,但他坚持锻炼、康复,几年后别人都看不出他曾受伤多处,军人的坚强和毅力已深入父亲的骨髓。

    偶然发现,在家与孩子一起观看电视中的时事新闻、体育赛事时,只要国歌响起国旗升起,这位中学生就会立即起立、昂首挺胸站好,神色凝重,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向国旗致敬——祖国已深深植根于又一代人的心底,家风像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们,一直向着人生光明处走去……

    推门而出,暖风拂面,鸟语花香,走在春天里,万物生长,生机勃勃,欣欣向荣。

来源:蚌埠中院民一庭
责任编辑:郭宗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