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圈、微博纷纷被最后的我们给刷屏了。而对于早已看过的我,却没有太多的感慨。电影的总体还是很不错的,故事的情节却让我看的比较蒙。不过最戳泪点的应该是电影的最后片段,男主父亲写给女主的那封信,虽然字里行间都写出对两个孩子的感情没有过多的干涉,倒是一种理解,能不负对方就好,能不负此生太难。像是电影最后以过来人的角度,向年轻人来诉说他们的对感情的总结。不得不说田壮壮在剧中的当配角太抢戏,却也是老戏骨在这部剧中确实是一大亮点。
随着《后来的我们》票房突破10亿,关于这部电影在热映后出现了两方分歧,一方是说这部电影三观不正,这样的声音,在很大程度上覆盖掉原本应该对影片内容本身的探讨。一方是说这就是自己的故事很写实,对于有共鸣的人群更多是那些北漂的年轻人。异乡的漂泊感是每一名离开家乡的人都会或多或少体验到,初到北京住在群居房中,后来转到地下室,奋斗多年后才出人头地。
这部电影更多的感触应该是那位老父亲,在电影论坛时这位老父亲的扮演者田壮壮也提出自己观点“世界上有三大不理解而且大家一直认为自己理解,一是父母以为自己理解孩子,其实根本不知道孩子想要什么。二是男人总觉得懂女人,三是女人也总觉得自己懂男人,其实都不理解。故事就是在这里面发生的。每年全世界有上万部电影。类似于快销品,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看电影最应该做的就是感受。”
一千人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电影是好是坏还是由自己看过才有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