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园地 > 随笔札记
送达组的一天
作者:刘宏超  发布时间:2018-10-29 09:38:16 打印 字号: | |

     蚌埠法院网讯  法院,在很多人的心里,是一个庄严神圣却又很陌生的地方。今天是2018年10月23日,就请跟随我们,走近禹会区法院的送达干警身边,看看这些基层工作人员是如何度过他们的一天吧。

     在法院,除了平常开庭办案的业务庭法官和书记员们,还有一些类似于法官助理职能的司法工作辅助人员,默默从事着各种工作。这其中就包括了送达干警,负责按照法定程序和方式,及时将各类诉讼材料送交给受送达人,并兼顾案件中的委托及监督鉴定评估、诉前保全等其他工作。

     9:10 整理好一天需要带出的卷宗及相关材料,我们首先来到西市区张公山五村。这是一件民间借贷纠纷案。被告是一名出生于1989年的年轻人小刘,借贷27万余元未能按时归还。在当地街道同志的指引下,我们来到了小刘的家,但家里没人,邻居说要晚上才有人在家。送达组的同志随即拨打了小刘的电话,但一直无人接听,同志们只好改天再来一次,如果再没有人就只能在户籍所在地依法张贴领取应诉材料告知书。

     10:00 第二个案子是一起家事案件,继承纠纷,地点在东市区群力街。但有点纠结,这个作为要被送达的当事人,原告的代理人在立案时就和送达干警沟通过,这是最疼她的三儿子,无意继承家里的财产也是对老人最尽孝心的孩子,知道要分财产给他怎么都不愿意。起初,法院的警车停在门前,他对接收传票很抵触,觉得自己并未做错事为何被母亲起诉,但经过干警的一番解释,明白了这并非是老母亲的斥责而是一番心意。虽然愿意接下传票,但表示不愿意签字,他说自己无意和兄弟姐妹们分割父母的财产,不会去参与庭审。无论怎么劝说,解释法律关系,这个被告太老实,认定了签字就要拿母亲的钱。没有办法,干警们苦笑着对其留置送达,并作下送达情况说明。

     11:00我们回到了院内。一个上午,我们在西市区和东市区走转,其中材料仅收下了1份,其余材料没有签收的,以后还会找时间继续送达。据了解,许多案件都不是一次就能送达成功的,至少要送4~5次才能顺利被签收。一些当事人白天在上班,家里没人,他们多来几次,或者至居委会了解实际居住情况,考虑下步送达方式。

     13:30 中午稍作休息后,下午我们再次出发,需要驱车百公里前往省内某县送达。这是一名连委托当地法院都送达无果的当事人,被告虽然接听法院电话,但在沟通过之后再也不来法院领取材料,当地法院上门,老母亲一直不承认被告经常回家居住,拒绝沟通,思想工作也没法做,所以难以送达。在今天早上,原告的妻子在街边看见了被告回到了老母亲家并在买菜,经过送达组一番考究,并报请院领导的批准,下午一点四十,送达组一行准时从院内出发,前往该县。

     一路奔波,还带着上午没有散去的疲惫。

     16:00在到达该县后,由于当地街道及派出所同志的大力协助,我们很快来到了被告家中。可惜的是,被告此时又不知所踪。能来一趟,确实很不容易。几名同志面对被告老母亲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态度,以及从未停下过的严词厉语,依然在努力的做着思想工作,希望老母亲能说服被告积极答辩,并收下应诉材料。经过长达四十分钟的“交涉”,被告老母亲,明白了放弃答辩权利所可能造成的法律后果,表示愿意接收材料,并转交给自己儿子,送达组负责录像同的志“愿意接收材料并转交”的这一段视频立即发送回本院,报请负责人确认视为送达。在确认视为送达后,将材料及在场当事人的分布情况,拍照取证,用于作为书写情况说明附图。之后,登车返程。

     18时40分,回到市内。此时他们已经多加了一个多小时的班,在这一路上,没有什么送达成功后的欢声笑语。你能听见的,只有带着疲惫的呼噜声,他们确实很辛苦。

     隔行如隔山,但每一行确实很难懂另一行的痛苦。其实,对于送达干警们而言,他们是第一个接触被告当事人的,当事人不理解他们,一见面就各种负面情绪,很多时候,对他们做出的那些不为人知的辱骂,踢打,撕扯各种不去理解只为宣泄不满的行为。而我们的送达干警同志们觉得,怎样都好,他们希望的是,他们的努力能够得到当事人的理解,每一天他们都在给各个角落的市民们上着一堂又一堂的微普法课,为的只是尽最大的心去保证每一个被告当事人的合法答辩权利。他们时时刻刻严格审核送达程序,不让每一个想要恶意造成缺席审判的奸计得逞,始终贯彻着崇正司法、一心为民的宗旨。

来源:禹会法院网
责任编辑:蔡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