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序更替
华章日新
每一年
我们都在司法为民的路上奔跑
青春在荡漾
故事在延续
2023如约而至
长路浩浩荡荡
万事尽可期待
办案手记(19)︱毛婉月:2022年,我给自己贴了个新标签
2019年底,我怀着对法官职业的憧憬和对公平正义的向往进入法院,本想着终于能将多年法律学习积累的经验付诸实践,却在“漫漫征途”的第一步就难在了一起建工案件上。5000多万元的标的,十几本的证据材料,公司混同、工程款认定、利息起算时间、优先受偿权等多重因素交织混杂,让我切实感觉到理想与现实是有差距的。原来,光凭热爱是办不好案件的,还需要对法学理论深谙于心、对相关法条精准理解并熟练运用。为了不在疑难复杂的法律问题面前捉襟见肘,我沉浸式学习,深入法律专项调研,成为了一个“法律控”。
在办案过程中,我发现时间和经验是最好的老师。随着办理案件量的积累,越来越感受到,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法官,仅是深耕法律还远远不够,尤其是在2022年办理一起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时,我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公正常常藏在细节中,办案不能满足于一般的法律逻辑推理,还得当个“细节控”。这起案件中,A某、B某跟着甲公司实际控制人红姐干了不少工程,基于对红姐的信任,A某、B某就案涉工程施工并未签订任何书面合同,就说工程干完的时候算账。后资金周转不来,甲公司便用发包方给的一套商铺抵付工程款60万元,A某、B某也欣然接受。然而因为发包方债务问题,这套商铺还未来得及过户到A某、B某名下,便被法院查封了。A某、B某便开始找甲公司和发包方索要房屋。两年后,事情仍无进展。A某、B某无奈,诉至法院主张60万元的工程款。可双方未签订合同也未结算,工程也丧失了鉴定基础,工程款数额如何认定呢?对此,双方各执一词却都不能够完成举证责任,单凭双方陈述难以认定谁的主张属实,案件裁判陷入迷茫。带着疑问,我静下心来,认真翻阅卷宗里的所有材料,细致审查每次庭审中的审理笔录。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双方的微信聊天记录中,终于发现红姐在一审立案前一段时间,还安慰A某、B某,问他们有没有拿到房屋,说会帮忙拿到房屋,这表明了双方当时对于继续履行以房抵付工程款协议的意愿是一致的。于是,我询问向红姐为何多次向A某、B某作“表态发言”。红姐对此支支吾吾,不能说个所以然。我又把款项往来明细打印出来,逐笔细细核对,发现发包方背着甲公司直接向A某、B某支付了28万元。也就是说,甲公司和红姐在不知道发包方付了28万的情况下作了表态发言。因此,A某、B某也未如实陈述,其主张房屋拟抵付的60余万元工程款也缺乏依据。最后,二审直接扣除28万元,改判甲公司支付A某、B某工程款32万元。这个案件中,直到审理的最后,双方当事人都没有如实陈述,但通过微信聊天的几句话,抽丝剥茧,还原了案件事实,也判的当事人“服气”。
细节不仅体现于案件之中,有时还需注意案件以外的一些事情,法官不仅要给判决书还要解决问题。在追加、变更执行人异议之诉案件中,通过庭外信息,我了解到被告已经是多个案件失信执行人,如果判决,那么原告可能空拿一纸判决,权利无法实现。为了解决问题,我想这个案件必须要调解结案,让原告拿到“现钱”。第一次联系被告,被告表示对于上失信名单已经习以为常,坚定的拒绝调解。但我没有放弃,把做被告的调解工作当成“攻坚战”,每天几通电话,成了日常工作,其沟通交流过程不可谓不艰辛。半个多月的时间,被告终于松口,并在签订和解协议当天向原告支付了款项,原告向我们表达了感谢。
有位资深法官曾和我说,法官有的时候在当事人面前是小学生,因为法官不可能比当事人更清楚案件事实,因此在办案的时候更要注重细节,挖掘真相。我深记于心!在办案历程中,除了“法律控”“细节控”,以后我们还会给自己贴上不同的标签,我很感谢时间和经验赋予我的标签,万般经历,皆是成长。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我会珍惜当下,在积累中沉淀、在历练中成长,在成为一名博学正直的法官的“漫漫征途”中奋力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