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山法院:微法庭释放“大动能”
2000多万元的货款多次讨要未果,供应商一度陷入经营困境。近日,蚌山区法院依托村居微法庭,联动社区,多次组织调解,成功化解一起买卖合同纠纷。
2021年,开发商对蚌山区某地块开发建设,与原告分别签订钢材和混凝土供应合同,并约定供货标准、付款方式和逾期责任等,原告依约分别供应被告钢材近1500吨,货款总计900多万元,供应混凝土货款总计2000余万元。经结算,被告在支付部分款项后剩余2500余万元一直未付。由于原告系全款垫资,货款未按期回收,造成公司经营困难,原告在起诉后发现,连需要预交的案件受理费都无力支付。
原告将其实际经营困难向法院倾诉,希望法院能帮助企业走出困境。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切实为企业解难纾困,法院干警冒着酷暑,来到施工现场了解情况,主动与社区对接,有法院、社区人员共建共治的微法庭多次组织调解,经过不懈努力,案涉2000多万元的重大纠纷成功化解。
据了解,蚌山区法院积极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司法服务向一线下沉,在全区社区服务中心和居委会设立“村居微法庭”,提供法律咨询、法官走访、法治宣传、巡回审判、现场调执、司法建议等综合服务,努力将群众的矛盾纠纷化解在家门口。
龙子湖法院:再吹“惠民暖企”集中执行冲锋号
7月27日6时,龙子湖法院执行庭再次出击,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潘伟荣,执行庭庭长王玮亲自带队,兵分三路,查找老赖下落。此次行动,共计排查20处被执行人可能藏身处,强制拘传被执行人9人,执结案件7件,执行到位金额17.5万余元,拘留被执行人3人。
固镇法院:拨开“阴霾”见阳光
近日,固镇县人民法院刘集法庭充分依托村居微法庭,在邢圩村村委会敲响法槌,审理一起邻里之间因树木影响农作物正常生长引发的排除妨害纠纷案。通过庭审和庭后调解的方式,实现案结事了。
原告与被告系同村村民,二十多年前,被告的父亲在原告家承包地的东侧栽种了17棵树苗。刚开始几年树较小,农作物生长并没有受到影响,随着小树一天天长大,原告认为被告家的树根深叶茂,遮住了自家地里的采光,树根还伸到地里与农作物争夺水分和养分,近几年农作物减产都跟这些日渐长大的树木有关。
庭审过程中,双方当事人对抗情绪明显。考虑到原、被告邻里关系,如果只是一纸裁判,并不能真正解开心结,还有可能导致“旧纷未结、新怨又起”。为全面了解实情,承办法官刘星与村委会工作人员,原、被告一起前往纠纷地,实地勘查,寻找纠纷解决突破口。
大树遮挡了农作物采光,多年纠纷如何化解?在认真梳理案情及实地走访、现场勘查后,刘星认为协商解决是化解纠纷,修复两家邻里关系的最好途径。“远亲不如近邻,不要因为一时赌气破坏了和睦的邻里关系。任何问题,大家都可以坐下来好好协商解决的。”经过多次“背对背”的耐心沟通,双方思想逐渐破冰,刘星趁热打铁,组织双方再次进行面对面的调解,针对伐树时间这一争执焦点,不断寻找最佳的利益平衡点 。“我也不是非要被告现在伐树,只是这么多年了,被告一直没有拿出解决方法。”“再过几个月,我肯定把树伐掉。现在伐树也会因为机器下地破坏两边的农作物。”通过耐心细致的释法工作,双方积攒了多年的心结逐渐解开,愿意各退一步,达成一致调解意见,被告于9月30日前将17棵树木砍伐完毕。
禹会法院: 6起危险驾驶案4天审结
近日,禹会区法院适用速裁程序和简易程序集中办理了6起危险驾驶罪案件并当庭宣判。这是该院首次以“单轨制”方式集约化、快速度、高效率集中审理危险驾驶类刑事案件,6起案件从立案到审结全部在四天内完成。
“单轨制”办案是指依托刑事案件智能辅助系统,即“206系统”,实现从公安机关立案侦查、检察院审查起诉到法院审理判决全流程无纸化办案。(宣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