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蚌埠蚌山区法院法官在办理一起“民告官”案件中,没有一判了之,而是找出症结,化解积怨,修复亲情,达到案结事了政通人和效果——
庄稼汉兄弟在法庭相拥
“俺弟,以前的事就让它过去吧,俺们以后好好相处,把日子过好。”
“俺哥,我也有不对的地方,你多担待。”
近日,在安徽省蚌埠市蚌山区人民法院审判法庭内,62岁的哥哥紧紧拥住58岁的弟弟,互致歉意,言归于好。
两位庄稼汉为何在法庭上相拥?还要从弟弟状告镇政府说起。
土地积怨矛盾升级
薛氏兄弟家住怀远县褚集镇某村。之前,兄弟俩因宅基地继承问题闹得不可开交。土地一轮、二轮发包后,弟弟薛某华包括父母在内一家七口从村集体共分得承包地12.37亩。父母去世后,哥哥薛某功认为位于大沟南的3.62亩承包地有父母的份额,就在其中1亩地种上了庄稼。
薛某华多次找村委会,要求对父母所有的份额重新发包、进行确权,一直未果。2022年9月,薛某华的妻子刘某认为哥哥强行种庄稼的行为太欺负人,气愤之下,将哥哥在大沟南地块上种植的玉米全部铲除。两家人一时水火不相容。
今年2月,弟弟向褚集镇政府递交申请书,请求镇政府调查核实,依法对大沟南的3.62亩土地作出确权决定。褚集镇政府在法定期限内未予答复。于是,薛某华将镇政府作为被告、哥哥薛某功为第三人诉讼至蚌山区法院,要求判令镇政府履行法定职责,对其土地确权申请作出答复。
承办法官金煜认真阅卷后,敏锐地察觉到,这不是单纯的土地确权纠纷,可能还有家庭琐事中日积月累的积怨矛盾。自2021年7月蚌山区法院集中管辖全市一审行政纠纷案件以来,金煜见过不少类似的宅基地、土地确权纠纷。案件夹杂陈年旧怨,处理不好容易引发不利的后果。
庭审现场 剑拔弩张
7月28日,庭审如期进行,薛氏兄弟与被告褚集镇政府均到庭参加诉讼。
“老二从来只想占巧,争议的3.62亩承包地,是父母去世以及妹妹出嫁后空出来的;宅基地原来是洼地,我找人垫平,花了不少钱,他都想要。”哥哥薛某功愤慨地说。
“老大从来没有担当,耕地是父母当初答应给我的,垫宅基地的钱,你让我给1万,我愿意给,你又反悔。”弟弟薛某华反驳道。
随着庭审的深入,薛氏兄弟唇枪舌剑,情绪激动。同时,被告镇政府称,针对弟弟薛某华的请求,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对土地进行确权,要先由村委会重新发包,再由县政府颁发权属证书。薛氏兄弟的土地承包权纠纷,镇政府只负有协调义务,无法达成一致的,应通过仲裁或诉讼处理。在案件审理过程中,镇政府已经作出了不予受理决定,送达给薛某华。
镇政府既不是土地确权的主体,也非本案处理的焦点。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相关规定,针对原告的诉求,因被告褚集镇政府收到原告的土地确权申请书后在法定期限内未作出答复,法院只能确认镇政府逾期答复行为违法,但无法从根本上化解兄弟之间的纠纷。
法官向原告释法析理并征询意见后,薛某华表示坚持诉讼。考虑到当天庭审兄弟之间剑拔弩张的情况,法官决定休庭。
倾力调解 再续亲情
一纸判决易下,但兄弟心结难解,也解决不了薛某华的诉讼真意。
随后,金煜多次与薛氏兄弟进行沟通,了解到双方多年积怨产生的根源,一方面是宅基地垫地基钱款的分歧,另一方面就是未确权地块的归属。
8月26日,在第二次庭审中,镇政府诉讼代理人王军表示,薛氏兄弟二人的矛盾由来已久,虽然土地确权并非镇政府法定职责,但镇政府对兄弟间的矛盾不会坐视不理。
“你们兄弟二人已经因为宅基地和承包地的事情争执多年,不要执着于琐碎小事,各让一步。”
“父母去世后,你们兄弟更应彼此相扶。”
金煜和镇政府工作人员苦口婆心,阐明修复兄弟亲情的重要性,令兄弟俩有所触动。
此时,哥哥率先作出让步,表示3.62亩承包地自己只要1亩,其余全给弟弟,宅基地也分弟弟一半,垫地的钱和农作物被毁坏的损失就算了。
弟弟对哥哥的提议表示同意。
镇政府工作人员当场拟定协议,明确3.62亩承包地的划分,兄弟俩签字捺印。弟弟薛某华当场撤诉。
“事情总算解决了,兄弟俩握个手吧。”镇政府工作人员建议道。
出人意料的是,哥哥走上前,张开臂膀拥抱了弟弟,弟弟予以有力的回应,两人眼角泛起了泪花。
这一幕,令在场人员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