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安徽日报》刊发《“村居微法庭”力促矛盾源头化解》一文,报道了蚌埠法院坚持能动司法,凝聚多元解纷强大合力,推动矛盾化解在基层、纠纷解决在诉前,积极为基层治理铺设法治底色,筑牢基层社会长治久安法治根基。
以下是报道的全文。
“村居微法庭”力促矛盾源头化解
“多亏‘村居微法庭’帮我们要回辛苦钱,谢谢,太感谢了!”日前,在五河县东刘集镇刘集村,拿到工资的农民工胡某某喜笑颜开,并对调解人员连连道谢。
事情要从2023年说起。当年3月开始,胡某某等人在东刘集镇一厂房建设项目打工。施工承包方在工程竣工验收结算后,并未及时付清工人工资,拖欠胡某某等70余人共计110余万元。多次讨要都没有结果,胡某某等人求助于五河县相关部门。
矛盾发生在基层,如何化解在基层?为帮助胡某某等人尽快拿到拖欠的工资,五河县人民法院立案庭利用东刘集镇“村居微法庭”平台,整合多方力量调解处理该案件。经过多次对接、沟通、协调,最终案涉双方达成一致意见:拖欠工资分两批次还完。
“日前,第一批工资款已到位,剩余款于3月底前偿还到位。” 五河县人民法院院长潘伟荣告诉记者。“村居微法庭”以村委会、居委会为基本布点,整合乡镇综治、村居干部等力量,开展人民调解指导、纠纷诉前调解、司法确认对接、针对性普法宣传等活动,通过审判力量下沉、审判法庭下移、诉讼服务下倾,让老百姓的“揪心事”“烦心事”在家门口就能够依法妥善解决。
近年来,蚌埠市中级人民法院针对基层治理新需求,坚持能动司法,在党委牵头协调下,主动对接基层组织,建成1134个“村居微法庭”。去年,蚌埠市两级法院联系干警共下沉村居4100余人次,参与化解纠纷1500多件,在前端实质性化解矛盾纠纷940多件,让公平正义加速抵达群众心田。
在蚌埠市蚌山区,一物业公司因喻义巷社区居民丁某欠交五年物业费将丁某诉至法院,丁某却以房屋存在漏水现象、物业公司不予处理为由拒绝交纳,双方争执不下。考虑到蚌山区内大量新老小区交替,物业纠纷频发,蚌山区法院与喻义巷社区联系,决定在社区的“村居微法庭”开庭审理此案。
庭审中,法官用通俗易懂、风趣幽默的语言对双方进行释法明理,经协商后物业公司承诺第一时间为丁某办理修理房屋的共维基金申请业务,丁某亦当场交清拖欠了5年的物业费,引得现场旁听的群众拍手叫好,达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普法效果。
以“村居微法庭”为抓手,蚌埠中院还不断加强与其他单位组织对接协作,积极拓展诉源治理“朋友圈”。去年与蚌埠市归国华侨联合会联合出台《关于开展“村居微法庭”(侨胞之家)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实现全市12个“侨胞之家微法庭”全覆盖;在市妇联成立首个市级特设微法庭,联合妇联组织力量促进婚姻家事纠纷源头化解;与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印发《关于建立涉退役军人矛盾纠纷调处和多元化解工作机制的意见》,依托“老兵之家微法庭”切实维护退役军人合法权益……
“今年,我们还将整合更多资源,凝聚多元解纷强大合力,推动矛盾化解在基层、纠纷解决在诉前,积极为基层治理铺设法治底色,筑牢基层社会长治久安法治根基。”蚌埠中院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