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院新闻
安徽法治报︱“村居微法庭”源头化解群众烦心事
  发布时间:2024-03-14 15:11:09 打印 字号: | |

3月11日,《安徽法治报》四版刊发淮上法院《“村居微法庭”源头化解群众烦心事》报道,淮上法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依托“村居微法庭”平台,源头化解群众烦心事。

“村居微法庭”源头化解群众烦心事

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道路上,蚌埠市淮上区人民法院始终秉持能动司法理念,不断延伸司法服务触角,依托“村居微法庭”平台,通过府院联动、上下级法院合力,努力把矛盾纠纷消灭在萌芽、化解在诉前,切实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多亏了咱们的“微法庭”,我们这些村干部咨询法律问题方便多了,这下能过个好年了”,一起土地纠纷被成功化解后,曹刘村治保主任激动地说。淮上区曹刘村的徐某贵、徐某龙、徐某明三户人家地界相接,2014年三户人家相继在土地上种植白杨树,但是由于村里分地标准不一、土地呈现碎片化、地界模糊等原因导致他们三户人家之间产生了土地纠纷以及土地上种植的白杨树归属权纠纷。因为时间跨度久,情况交织复杂,他们三户之间的土地纠纷问题经过三代村干部协调处理后都没有得以彻底解决。

“村居微法庭”活动开展后,蚌埠市中级人民法院和淮上区人民法院的包村干警到村走访时,在挂职的市中院干警沈社会和村治保主任的介绍下得知了上述情况。干警考虑到三户都是本村村民,低头不见抬头见,一旦起了官司,必将伤了感情,因此调解解决纠纷是最好的途径。

为了推动调解的顺利进行,两级法院包村干警多次接受村治保主任的法律咨询、积极提供法律帮助,多次参与该纠纷调解的工作。最终,在腊月二十三这天,三户人家重新就土地边界和白杨树归属问题签订协议,三方矛盾得以有效化解。

“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赡养父母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近日,蚌埠市中级人民法院和淮上区法院“村居微法庭”的包村干警,坚持情理交融,与村委会共同化解一起发生在曹刘村赡养纠纷。

韩某与第一任丈夫生下三名子女后,离家到外地生活。现如今韩某患有重病,生活难以自理,常年卧病在床,需要子女赡养。然而,这三名子女以“小时候没有得到母爱的呵护”为由与母亲产生了分歧和矛盾,不愿意承担赡养母亲的义务。最终导致韩某无人照管,其赡养问题迟迟无法得到妥善解决。

“村居微法庭”活动开展后,村治保主任告知包村干警这一纠纷,并询问包村干警赡养的相关法律法规。随后包村干警向村治保主任详细讲解了赡养的相关法律规定,同时包村干警表示尽管赡养纠纷有明确的法律条款可以遵循,但是若想达到最好的效果,还是要采取情理法融合的调解方式巧妙化解双方的隔阂,尽最大努力帮助双方重塑亲情。

经过干警耐心调解,最终决定由韩某的儿媳妇和女儿共同照顾其生活起居。这一纠纷的成功化解,还被曹刘村拟报送参与“好婆婆好媳妇”案例评选。

下一步,淮上区法院将继续依托“村居微法庭”平台扎实推进基层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坚持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的发生,积极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来源:淮上区法院
责任编辑:蒋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