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嘟嘟嘟”几声后,郑某的电话接通了。
“您好,我是固镇县人民法院……”还没等法官说完,电话那端便传来声音:“你是王法官吗?我要上诉,明明就是双方协商后共同出资买房的,怎么就成民间借贷了?我的答辩意见你怎么不采信呢?”。
一连串的发问让王法官听出了郑某愤懑情绪中对案件判决结果的不理解。
这是一件离婚后原夫妻双方因出资买房引发的纠纷。原告丁某诉请要求被告郑某给付欠款,被告则认为该款系双方共同出资买房,不存在偿还欠款的问题。在诉讼中,法官多次组织双方进行调解,但争议较大,无法达成一致意见,故依法作出了判决。判决后,法官回想起开庭时双方的唇枪舌战,预料到郑某可能不会息诉服判。
为解“法结”,又解“心结”,真正实现案结事了,法官主动与郑某进行沟通,这也就出现了开头的一幕。
“你先别激动,听我给你说说为什么你这个案是民间借贷的法律关系”。
“法律上,民间借贷的构成要件有两个,一是借贷的合意(出具借条说明有借贷合意),二是款项的交付(转款说明有交付行为)。”
“你给丁某出具了借条而且载明借款金额为20万元,用途为购买住房。后丁某向你的银行卡中转入19.4万余元。按照民间借贷的构成要件,这是民间借贷行为。”
......
就郑某关心的法律问题法官逐条详细解释,从查明的事实到裁判所依据的法律条文,将“法言法语”变为容易理解的群众语言,引导当事人正确理解裁判内容。经过法官的释法明理,半个小时后郑某主动提出与丁某调解。
“俗话说‘一日夫妻百日恩’,虽然现在离婚了,但也不能因为一个案件就闹翻,更何况你们还有孩子”。打铁需趁热,法官迅速电话联系到丁某积极与其沟通。最终,经过长达近一小时的调解,原被告双方的心结终于被解开,双方达成一致意见,郑某当场履行。至此,本案圆满解决。
“王法官,要不是你今天和我把这些法律说明白,我不仅对你心有怨言,我还想去上诉。但是,我现在心服口服了!”郑某随后再次打来电话,对法官道出了心里话。
案结不是目的,事了才是终点。固镇法院将持续深化判后答疑和判后调解工作,通过“情与法”的结合,使当事人正确理解法律、服判息诉,最大限度地解答当事人的疑惑,让人民群众在诉讼中感受到法律的温情,推动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