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有为,热爱有光。身为法院青年干警,既要依法依规办案,更要用心用情做事,以身在兵位、心为帅谋的进取精神和实际行动做好本职工作。结合新时代司法工作的需要和自身岗位实际,从能动司法这个角度浅要谈谈对诉源治理工作的认识。诉源治理,核心目标是通过“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实现矛盾纠纷尽可能在前端、在诉前得到化解。从这个角度思考,可以尝试从现存纠纷和变量纠纷两个层面入手,通过“已病”和“未病”一起治,努力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
以“如我在诉”促进“存量纠纷”的实质性化解
“存量纠纷”的实质性化解,旨在通过不断优化案件比,尽量减少因“一案结而多案生”导致的诉讼增量。该层面强调在诉中审执环节,以“如我在诉”理念处理好对外关系,从实质性解纷思路出发,针对性地寻求突破口,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法定范围和法律空间内找寻最佳解决方案、达到最佳处理效果,在诉讼的每一个阶段都把息诉服判的功课做到极致。“如我在诉”,核心力量在于将心比心:假如“我”是当事人,会希望“我”以及“我”的案件受到怎样的对待?当“我”因听不懂庭审中那些陌生专业术语而局促不安时,当“我”因不明白为什么被驳回诉求而懊恼沮丧时,当“我”一股脑想要还原所有事情经过而被打断时,法官的每一次耐心解释、每一次释法明理、每一次情感共鸣,是不是都能让“我”离服判息诉的终点目标更近一些?无论是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的感受经历,还是面对裁判结果作出的决策反馈,对法院干警而言,可以尝试通过良好有效的沟通互动来获取当事人的认可和理解,努力争取最佳“用户体验”,实现定分止争。
以“多元共治”促进“增量纠纷”的过滤性化解
矛盾纠纷产生后并不必然形成诉讼案件,矛盾纠纷的化解方式亦应是多元的。诉讼作为矛盾纠纷化解最后一道防线,具有程序繁、对抗强、成本高、风险大等特点,并非解纷最佳选择。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我们不能成为‘诉讼大国’”的工作指示以及降低群众解纷成本的为民理念,应将矛盾纠纷尽可能地进行分层过滤、多元化解在源头和前端,努力确保成讼数量处于合理范围。依托人民法院服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指导人民调解的职能作用,可以在推动“调解优先、分层递进、司法兜底”多元解纷工作机制落地见效上不断创新思路。如紧紧依靠党委政府力量,畅通对话联络渠道,针对当地纠纷成讼情况加强数据会商,调动行政主管单位对成讼率较高的重点行业的监督指导作用;探索建立“一案由一治理”工作机制,就类别化矛盾纠纷形成和增长的深层原因加强分析研判,按纠纷类型制定诉源治理工作举措,进行分类施策、精准溯源、针对化解、联动共治;加大对非诉解纷机制的正面宣传引导,打破领域及部门壁垒,充分发挥一线前沿的过滤层作用,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非诉解纷的知晓度和认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