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曼妙的文字也无法描摹出岁月的精彩,亦难记载全生活的平凡。点点滴滴,偶见波澜,在略显枯燥的周而复始中,我在蚌埠中院已经四年时光。这期间,我从课本到案卷,从理论到实践,前辈们总是不厌其烦地教我如何对案件进行抽丝剥茧,修改裁判文书,大到文字内容,小到标点符号,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之处。慢慢地我发现,法律不是冷冰冰的条文,除了具有刚性与威慑力之外,还具有柔性与温情的一面,也能温暖和煦有如三春晖。
“叮铃铃……”临近下班时间,一阵急促的电话声突然响起。
“您好,这里是蚌埠市中级人民法院……”还没等我说完,电话那端便传来声音:“你是荣助理吗?我要申请再审,你们二审怎么计算的利息,怎么比一审少那么多钱。你们是不是收了被告的钱?事事帮着被告,我一定要申请再审。”一连串的发问让我听出了当事人王某激动情绪中对案件判决结果的不理解。
这是我协助法官办理的一起自然人之间的民间借贷纠纷案。原告王某与被告孙某系朋友关系。2018年3月,孙某因事向王某借款并出具借条一张,借条载明:“今借王某现金50000元,一年到期,连本金合计60000元整”。借款期限到期后,王某多次索要未果,遂诉至法院。由于孙某未到庭,一审法院缺席判决。后孙某不服提出上诉,提供了还款的微信转账记录,并主张双方未约定利息。在诉讼中,法官多次组织双方进行调解,但争议较大,无法达成一致意见,故二审依法作出判决。
“你先别激动,也别急,听我跟你讲讲这个案件的利息是怎么计算的,你看到判决书最后一页的利息计算表了吧,咱们就看这张表,按照孙某向你还款的时间和金额,依据民间借贷相关法律规定及司法解释,咱们来一笔一笔得梳理计算……”针对王某提出的疑问,我逐一全面、细致耐心地进行解答,并在情绪上进行了安抚和疏导,将晦涩难懂的法言法语变成浅显易懂的法律知识,引导其正确理解裁判内容。
“感谢荣助理,你讲得很清楚,我明白这个利息怎么计算了。都十二点半了,耽误你吃饭了。”王某由衷地感谢道。
“明明我有理,法院为什么这样裁判?”在当事人心中,往往萦绕着这个问题,并可能成为矛盾纠纷再一次发生的“导火索”。案件无小事,每一个案件的处理都事关当事人的切身利益,判后答疑工作能最大限度地解答当事人疑问,将晦涩难懂的法言法语变成浅显易懂的法律知识,让当事人打一场心服口服的官司。始终秉承“如我在诉”的为民情怀,深入践行司法为民宗旨,坚持以法为据、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做好司法审判的“后半篇文章”,做深、做细、做实判后答疑工作,提升当事人对法院裁判的认可度、满意度和接受度,为司法审判的“后半篇文章”划上圆满的句号。